富硒农业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——政策引领与长效脱贫的双轮驱动
首页
ꄲ
行业资讯
ꄲ
富硒农业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——政策引领与长效脱贫的双轮驱动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,推动农业增效益、农村增活力、农民增收入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新质生产力”。富硒功能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,通过政策引领与全链融合,不仅激活了农业发展的新动能,更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关键路径。
中央一号文件强调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”,要求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支持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。富硒农业依托硒资源丰富的区域,如湖北恩施、陕西安康、江西于都、宜春、湖南桃源、黑龙江海伦、方正、广西贵港等,打造高附加值产品矩阵,如富硒大米、果蔬、茶叶、鸡蛋等,既契合粮食安全与健康中国战略,又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据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富硒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,其中恩施州以935亿元领跑全国,陕西安康富硒食品综合产值达760亿元,江西宜春富硒产业综合产值704亿元。2024年湖南省富硒产业年总产值达523亿元,全省富硒种养面积达583万亩,依托桃源县等核心产区,已形成富硒稻米、茶叶等特色产业集群,成为中部地区富硒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文件明确要求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”,富硒产业以其高附加值和联农带农机制,成为防止返贫、促进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。
典型案例
晋中市富硒小米:在中农协富硒委和晋中市乡村振兴协会的推动下,晋中市通过农希科纳米富硒营养剂技术,将普通杂粮升级为富硒产品。富硒小米、藜麦等杂粮产业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,产品溢价率达40%。
延安市富硒苹果:延安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乡村振兴协会、老促会,将富硒技术与苹果产业深度融合,开发功能性苹果产品。通过电商平台和品牌营销,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提高50%,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典范。
文件首次提出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,强调生物技术、数字技术等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。纳米硒技术通过纳米颗粒增强作物硒吸收效率,显著提升产品品质与稳定性。
技术应用案例
1.海伦市富硒大豆与玉米:黑龙江海伦市依托天然富硒土壤,推广富硒大豆和玉米种植。通过标准化种植和纳米硒技术应用,大豆硒含量稳定达标,玉米产量提升12%,产品附加值提高50%,成为东北地区富硒农业标杆。
2.方正县富硒大米:结合纳米硒与区块链技术,构建“种植—加工—销售”全链溯源体系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硒含量检测报告,品牌信任度显著提升。方正富硒大米品牌唱响全国,全县种植富硒水稻超过60万亩,品牌价值达到126亿元。
中央一号文件要求“延长产业链条”,富硒农业通过三产融合推动价值链延伸:
1.加工端创新:恩施开发堇叶碎米荠提取硒蛋白,作为富硒食品添加原料,附加值提升10倍以上;宜春则通过富硒鸡蛋深加工,开发硒蛋白粉和功能性食品,产业链附加值提升3倍。
2.文旅赋能:萍乡市推进富硒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建设吉内得富硒稻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,通过稻田观光、农事体验、富硒米加工等业态联动,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。
3.产业集群发展:于都县通过“政府引导+企业主导+农户参与”,形成富硒脐橙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一体化链条,带动农民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。
文件明确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”,典型案例包括:
-合作社联营模式:于都县合作社统一提供纳米硒肥和技术指导,农户以高于市场价20%的价格出售富硒大米,脱贫户覆盖率超90%。
-资产收益扶贫:延安富硒苹果产业园将部分收益用于脱贫户分红,同时提供就业岗位,实现“土地流转+务工+分红”多元增收。
-万安县富硒稻米:万安县通过“政府引导+企业主导+农户”模式,推广富硒稻米种植,企业订单溢价回收,带动农民增收。
恩施“茶-林-菌”生态模式:通过茶园间作林木和食用菌,减少农药使用,土壤硒含量稳定,亩均收益达传统模式的2倍。同时,将富硒茶园建设与生态保护、水土保持结合起来。
广西贵港市生态循环农业:贵港市探索富硒农业与生态循环技术结合,实现吓到工作,即种植富硒水稻,又生产富硒小龙虾。
富硒农业以政策为引领、科技为支撑、县域为载体,成为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范。通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、深化三产融合,富硒产业正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板。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、完善标准体系、拓宽市场渠道,让富硒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“金钥匙”和乡村振兴的“加速器”。这一实践深刻诠释了中央一号文件“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入”的核心目标,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。
免责声明: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仅供学习参考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