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部门首提营养型农业,富硒农业倍受关注

营养型农业的新篇章
近日,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《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(2025-2030年)》,首次提出“推进营养型农业”,标志着我国农业从“高产导向”向“营养导向”的深刻转型。这一政策不仅回应了居民对膳食营养的更高需求,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。在众多营养型农业的实践中,富硒农业因其独特的健康价值备受瞩目,成为推动全民营养健康的重要抓手。

一、富硒农业:营养型农业的典型代表
营养型农业的核心在于通过农业生产满足人体对多元营养素的需求,而硒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硒具有抗氧化、增强免疫力、保护心血管等多重生理功能,但我国约72%的土壤缺硒或贫硒,导致居民普遍存在硒摄入不足的问题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(卫健委)的标准,成人每日硒摄入量应为60-400微克,而我国居民日均硒摄入量仅为26-32微克,远低于推荐值。
富硒农业通过科学手段提升农产品中的硒含量,直接补足居民膳食中的硒缺口。例如,富硒大米、富硒茶叶、富硒鸡蛋等产品,已成为市场上的“营养明星”。这类农产品不仅满足消费者对“吃得健康”的需求,还为农业附加值提升开辟了新路径。可以说,富硒农业是营养型农业从理念到实践的关键载体,其发展将助力我国实现从“吃饱”到“吃好”再到“吃出健康”的跨越。
二、富硒营养技术:科技赋能硒含量达标
要实现农产品的硒含量稳定达标,技术支撑不可或缺。当前,生物强化技术是富硒农业的核心手段之一,而“农希科富硒营养剂”作为国内领先的解决方案,已在多地验证其有效性。该技术通过叶面喷施或土壤基施,能将作物对硒的吸收效率提升30%-50%,且不改变农产品原有风味。
以富硒水稻种植为例,通过使用农希科富硒营养剂,水稻硒含量达到0.15mg/kg,远超普通水稻的0.02-0.04mg/kg。类似的成功案例在广西巴马等富硒产业带屡见不鲜。例如,广西巴马的富硒玉米通过该技术培育,硒含量稳定提升至0.18mg/kg,成为当地特色健康产品。富硒营养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硒含量不稳定的行业难题,还降低了生产成本,为大规模推广富硒农业提供了可能。
三、GB28050-2025:规范市场,护航健康发展
营养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的完善。2025年即将实施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(GB28050-2025),首次将硒纳入强制标示的营养成分,要求预包装食品明确标注硒含量及NRV%(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)。
这一新规对富硒农业具有三重意义:
1. 规范市场:杜绝“伪富硒”产品泛滥,保障消费者权益;
2. 引导生产:倒逼企业严格把控硒含量,推动标准化种植;
3. 提升认知:通过标签教育消费者,强化硒营养的重要性。
以富硒大米为例,新国标实施后,其包装须标明“每100克含硒≥15微克”,消费者可直观判断产品是否符合需求,企业则需通过技术创新确保达标。这一标准与营养型农业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,为行业健康发展注入强心剂。
四、挑战与展望:富硒农业的未来路径
尽管前景广阔,富硒农业仍面临多重挑战。首先,硒资源分布不均,技术推广成本较高;其次,消费者对富硒产品的认知仍停留在“概念层面”,科学普及亟待加强;再次,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,加工、仓储等环节存在短板。
未来需从三方面破局:
1. 政策扶持:加大对富硒产区的财政补贴,建立硒资源开发专项基金;
2. 科技攻关:研发更高效的硒肥技术,探索基因编辑培育高硒作物品种;
3. 产业融合:推动“富硒+文旅”“富硒+康养”等新模式,提升价值链。
此外,可借鉴日本“功能标示食品”制度,鼓励企业申报硒相关健康功能,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。
结语
以硒为媒,书写营养农业新篇章
富硒农业的崛起,不仅是营养型农业的缩影,更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。通过政策引导、科技赋能和标准护航,富硒农产品正从“小众需求”走向“大众健康”。未来,随着居民营养意识的提升和产业体系的完善,富硒农业有望成为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点,让“每一口食物都充满营养”的愿景照进现实
